本書算是熊仁謙的自述作品。所以這篇心得算是歸納他心得的心得吧⋯⋯
我先前有讀過作者 熊仁謙的另外一本著作——《原來,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》,我很喜歡該書歸納了許多重點,並且提供許多方法,在面對自我課題時,提供不同面向的看法與見解。
不過作者有個讓我滿厭煩的敘述方式,同樣的方法方式,總有一種說教感,有時候甚至會偏離重點。不過這多少是因為,我自己就是囉唆的人吧,或許囉。
但《半神》不同,或許是短期內是作者不會再出書了,能夠從字行之間,感受到作者將這一生到目前為止,對自己生命的頗析與體悟。
半神——並不是要成為神,或是成為神的路上,已走到一半。我們活著的時候,或許都希望能夠上天堂,成為神。可是,就像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所說:「沒有人想死,就算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透過死亡達到這個目標,但死亡卻是每個人最終的目的地。」
因此,「半神」指的是我們作為「人」,在無力之中,帶著勇氣與承擔,活出慈悲、寬恕自我、寬恕他人,活得更有神性。也只有我們是不夠完整的,才能夠活得更有活力,替世界種下更多的善意。
老實說,我對於活在當下,時常有非常多的疑惑。原因在於,「玩世不恭」也能夠說是活在當下,正如電影《一路玩到掛》,看著兩位老人家,達成環遊世界的夢想,跳傘、到埃及看金字塔、體驗賽車。我十分羨慕、也能夠猜想他們在當下的快活,卻不能夠說服我,他們到處遊玩的時候,真的活在當下。
既然這輩子已經做實了人類的身份,自然脫離不了各種念想、慾望與執著。我能夠理解想要過得更好,得到更完善的自我,就必須規劃未來。可是如果每每都在計較得失,只想得到功利,達成目標,也會讓自己活的更不快樂,甚至無法造福其他人。
那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?事實是,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。我能夠提供的正如作者的觀點,替我們自己畫下大的方向,規劃想要活出的自我樣貌和未來;對於現在,能夠好好體驗當下;感受到失去,但因珍惜當下而不後悔。得到了,也因為珍惜當下而感到慶幸。
同時,我也認同作者對於生存的觀點,讓自己保有人性的掙扎,做出神性的選項。要想辦法讓生命的道路越來越寬,學著在生存與生活這條命題上不要偷懶、躲避,想辦法撐在哪裡。
對!就是撐在那裡,感受一切,並想辦法撐過去。在撐不過去的當下,相信自己能像金子一樣,藏於歲月的淤泥,隨著洗去淤泥,也就是脫離慣性、覺察自我的感覺與當下,將淤泥逐漸褪去,之後沉沉發光發光。
所以,《半神》是不是一部完美的生活指南呢?那當然不是的,正因為我們還在這世界上,才有機會看清人性與活出神性。就像個半神一樣,將這本書推薦給持續鍊造自己的我和你。
文末:放上能夠讓我省思的書摘,紀錄於2021年5月20日
——
我們才是自己生命的承擔者,也是唯一要為自己感受到的種種不適、不妥去負責的人。當我們理所當然認為別人「應該」如何負責、自己「應該」如何被照顧時,換句話說,就是認為自己的這些感受、自己的生命,都要由別人來為我們負責與承擔;其所延伸的結果是,我們把自己生命的舒適感、快樂等權利交付出去,再抱怨沒有人能夠接得住它。
——
所謂的經營,意指這段關係都是動態,而非靜態,不是一個達標後就恆定不變的過程。
當我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模式是靜態的,就會以為只要做到什麼、達到什麼,就是終結;但生命是動態的,如果抱持靜態思維去面對,終究只會感到更無力。事實上,我前面雖然說動態的經營過程很難、達標後要繼續經營也很難,但是,會覺得難,其實正是因為內心還有個對靜態的想望,尚未真正在動態中感到樂趣與熱情,才會覺得難。
反過來說,當我們接受、享受動態的過程,樂於從經營、觀察脈絡、感受生活中去創造自己的追求與幸福,就不會覺得難,而是覺得累;然而,正是累與心滿意足,讓人感到活著,不是嗎?
——
追根究柢,想要往下走、把眼光放在未來,本身就不是活在當下。因為活著只能活在當下,沒有別的選擇。問題在於,當我們偶爾因為處理一件重要事情,使得腦子全部放在準備應對未來,似乎還說得通;但是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選擇算計、謀畫多於感知、體會和投入時,那我們到底還算活著嗎?
——
面對生命的起伏、困境、挑戰與成就,我們唯一要做的事,是謹記那是無常的,不需要想為它延期、或是快速終結它;然而,要謹記時,最為困難的就是要「撐著」、要「撐在那裡」,因為我們下意識都會想做點什麼、想施力去改變它。
——
當我們練習陪伴自己、陪伴對方,我們就能在每次不安時都更加泰然與自信;既然練習什麼,就會善於什麼,那麼我們或許需要練習的,是很簡單,但也很不易的在場、勇氣與活著。
——
放棄世界後,自己不再會有成長,也不復存在,就像失去鏡子無法正衣冠的人一般。然而,若有勇氣放下舊有自我,世界還能時而溫柔、時而殘酷的敲打與重塑我們。
——
決定要排斥或是接受一個決策時,可以想的是,這個選擇到底會讓你的生命道路越走越寬,還是越走越窄?畢竟,生命的改變本身,就是來自點點滴滴的累積,但問題是,這些累積應該要讓我們越走越寬闊、綻放,而不是越走越高、越尖、越窄。
——
我們必須信任有更美好的自己在未來等待著我們,而那個自我就是純金的呈現;相信自己不需要用更多的淤泥來堆積、包裝,只需要讓自己熬在那裡、面對試煉的過程,將我們的淤泥給淨化掉。
——
文末:放上能夠讓我省思的書摘,紀錄於2021年5月20日
——
我們才是自己生命的承擔者,也是唯一要為自己感受到的種種不適、不妥去負責的人。當我們理所當然認為別人「應該」如何負責、自己「應該」如何被照顧時,換句話說,就是認為自己的這些感受、自己的生命,都要由別人來為我們負責與承擔;其所延伸的結果是,我們把自己生命的舒適感、快樂等權利交付出去,再抱怨沒有人能夠接得住它。
——
所謂的經營,意指這段關係都是動態,而非靜態,不是一個達標後就恆定不變的過程。
當我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模式是靜態的,就會以為只要做到什麼、達到什麼,就是終結;但生命是動態的,如果抱持靜態思維去面對,終究只會感到更無力。事實上,我前面雖然說動態的經營過程很難、達標後要繼續經營也很難,但是,會覺得難,其實正是因為內心還有個對靜態的想望,尚未真正在動態中感到樂趣與熱情,才會覺得難。
反過來說,當我們接受、享受動態的過程,樂於從經營、觀察脈絡、感受生活中去創造自己的追求與幸福,就不會覺得難,而是覺得累;然而,正是累與心滿意足,讓人感到活著,不是嗎?
——
追根究柢,想要往下走、把眼光放在未來,本身就不是活在當下。因為活著只能活在當下,沒有別的選擇。問題在於,當我們偶爾因為處理一件重要事情,使得腦子全部放在準備應對未來,似乎還說得通;但是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選擇算計、謀畫多於感知、體會和投入時,那我們到底還算活著嗎?
——
面對生命的起伏、困境、挑戰與成就,我們唯一要做的事,是謹記那是無常的,不需要想為它延期、或是快速終結它;然而,要謹記時,最為困難的就是要「撐著」、要「撐在那裡」,因為我們下意識都會想做點什麼、想施力去改變它。
——
當我們練習陪伴自己、陪伴對方,我們就能在每次不安時都更加泰然與自信;既然練習什麼,就會善於什麼,那麼我們或許需要練習的,是很簡單,但也很不易的在場、勇氣與活著。
——
放棄世界後,自己不再會有成長,也不復存在,就像失去鏡子無法正衣冠的人一般。然而,若有勇氣放下舊有自我,世界還能時而溫柔、時而殘酷的敲打與重塑我們。
——
決定要排斥或是接受一個決策時,可以想的是,這個選擇到底會讓你的生命道路越走越寬,還是越走越窄?畢竟,生命的改變本身,就是來自點點滴滴的累積,但問題是,這些累積應該要讓我們越走越寬闊、綻放,而不是越走越高、越尖、越窄。
——
我們必須信任有更美好的自己在未來等待著我們,而那個自我就是純金的呈現;相信自己不需要用更多的淤泥來堆積、包裝,只需要讓自己熬在那裡、面對試煉的過程,將我們的淤泥給淨化掉。
——
ABOUT THE AUTHOR
Hi, I'm a guitar player. It will be very kind of you if you can gimme any advice. =) 我是吉他玩家,懇請各位多多指教
0 意見:
張貼留言